释义:1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。
2.姓。
〈名〉 古国名 。春秋时叫“邾国”,又称“邾娄国”。战国时,鲁穆公将其改称为“邹国”。汉置邹县,属鲁国,在今山东省。唐为邹县,历代因之,明清时皆属兖州府邹,鲁县古 邾国,帝 颛顼之后所封。——《说文》。 朱按, 曹姓。 邹者,邾娄之合音,战国时 穆公改号 邾娄为邹,后为 楚所灭,若今 济南府邹平县之 邹。邹人与 楚人战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又邹敌 楚战。 通“驺” 。如:邹虞(兽名;乐名;古代为帝王掌鸟兽的官) 姓邹忌讽 齐王纳谏。(邹忌,齐国人,善鼓琴,有辩才。曾为齐相,封成侯。讽: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讽喻。纳:采纳,接受。谏:对君主,尊长进行劝告。)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邹君 海滨。(邹海滨先生。邹鲁,字海滨。他早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,后来反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古国名 。春秋时叫“邾国”,又称“邾娄国”。战国时,鲁穆公将其改称为“邹国”。汉置邹县,属鲁国,在今山东省。唐为邹县,历代因之,明清时皆属兖州府邹,鲁县古 邾国,帝 颛顼之后所封。——《说文》。 朱按, 曹姓。 邹者,邾娄之合音,战国时 穆公改号 邾娄为邹,后为 楚所灭,若今 济南府邹平县之 邹。邹人与 楚人战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又邹敌 楚战。 通“驺” 。如:邹虞(兽名;乐名;古代为帝王掌鸟兽的官) 姓邹忌讽 齐王纳谏。(邹忌,齐国人,善鼓琴,有辩才。曾为齐相,封成侯。讽: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讽喻。纳:采纳,接受。谏:对君主,尊长进行劝告。)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邹君 海滨。(邹海滨先生。邹鲁,字海滨。他早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,后来反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效法,钻研知识,获得知识,读书:~生。~徒。~习。~业。~友。~者。~阀。~制。~历。~步邯郸(讥讽人只知模仿,不善于学而无成就,亦作“邯郸学步”)。
2.传授知识的地方:~校(简称“学”或“校”)。~院。~府。中~。大~。上~。
3.掌握的知识:~问(简称“学”)。~术(一切学问的总称)。~位。~士(a.学位名,大学毕业生;b.古代官名)。才~。治~。~识。博~多才。
〈名〉 学校 。又曾称学庐、学教、学馆、学堂、学宫、学院、学屋、学园学,官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室》君子学以致其道。——《论语》学则三代共之。——《孟子》万用入学。——《夏小正》小学在公宫南之左,大学在郊。——《礼记·王制》国子先生晨入太学。——韩愈《进学解》 又如:学俸(教师的薪水);学宪(学台);学台(学政);学里(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) 学问 天子积学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学有未达。——清· 刘开《问说》是芋视乃学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生平为学。——清· 张廷玉《明史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?——清· 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 又如:学耻全牛(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);学行(学问与品行);才学(才能与学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学校 。又曾称学庐、学教、学馆、学堂、学宫、学院、学屋、学园学,官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室》君子学以致其道。——《论语》学则三代共之。——《孟子》万用入学。——《夏小正》小学在公宫南之左,大学在郊。——《礼记·王制》国子先生晨入太学。——韩愈《进学解》 又如:学俸(教师的薪水);学宪(学台);学台(学政);学里(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) 学问 天子积学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学有未达。——清· 刘开《问说》是芋视乃学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生平为学。——清· 张廷玉《明史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?——清· 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 又如:学耻全牛(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);学行(学问与品行);才学(才能与学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花:落~缤纷。
2.才能出众,才能出众的人:~俊。群~荟萃。~才。~雄。~烈。
3.精华,事物最精粹的部分:精~。~华。含~咀华。
4.用羽毛做的矛饰:二矛重(chǒng)~。
5.古同“瑛”,似玉的美石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艸,央声。本义:花) 同本义 英,草荣而不实者。——《说文》有女同行,颜如舜英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。传:“华也。”秋菊之落英。——《离骚·夕餐》。注:“华也。”嗣若英于西冥。——谢庄《月赋》。注:“若木之英也。”毋夭英。——《管子·禁藏》。注:“谓草木之初生也。”落英缤纷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 又如:落英(花落);英华(言花木之美) 矛上的羽饰 二矛重英,河上乎翱翔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清人》。传:“矛有英饰也。”三英粲兮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羔裘》 杰出的人 才能过人曰英。——《正字通》尧、 舜者,天下之英也。——《荀子·正论》智过万人者谓之英。——《淮南子·泰族》德过千人曰英。——《礼记·辨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艸,央声。本义:花) 同本义 英,草荣而不实者。——《说文》有女同行,颜如舜英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。传:“华也。”秋菊之落英。——《离骚·夕餐》。注:“华也。”嗣若英于西冥。——谢庄《月赋》。注:“若木之英也。”毋夭英。——《管子·禁藏》。注:“谓草木之初生也。”落英缤纷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 又如:落英(花落);英华(言花木之美) 矛上的羽饰 二矛重英,河上乎翱翔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清人》。传:“矛有英饰也。”三英粲兮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羔裘》 杰出的人 才能过人曰英。——《正字通》尧、 舜者,天下之英也。——《荀子·正论》智过万人者谓之英。——《淮南子·泰族》德过千人曰英。——《礼记·辨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