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[ dīng ]
1.天干的第四位,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:~是~,卯是卯。
2.成年男子。
3.人口。
4.从事某种劳动的人:园~。
1. 丁 丁 〈名〉 (象形。金文象俯视所见的钉头之形,小篆象侧视的钉形。本义:钉子) 同本义。丁为“钉”的古字 丁,钻也。象形。今俗以钉为之,其质用金或竹,若木。——《说文》 又如:丁屐(底有钉齿的木鞋);丁子(蝌蚪。初生头大有尾,如丁字) 小的立方体 (如肉、瓜果、蔬菜等割成的小方块)。如:黄瓜丁;炒鸡丁;羊肉丁 天干的第四位,与地支相配,用以纪年、月、日 其日丙丁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孟夏》夏,四月,丁未,公及郑伯盟于越。——《春秋》 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,不同于男孩 无何天宝大征兵,户有三丁点一丁。——唐·白居易《新丰折臂翁》余丁传餐。——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 又如:丁粮(对男丁征收的粮食);丁力(一男之力。引申为劳力);丁女(能担任力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丁 丁 〈名〉 (象形。金文象俯视所见的钉头之形,小篆象侧视的钉形。本义:钉子) 同本义。丁为“钉”的古字 丁,钻也。象形。今俗以钉为之,其质用金或竹,若木。——《说文》 又如:丁屐(底有钉齿的木鞋);丁子(蝌蚪。初生头大有尾,如丁字) 小的立方体 (如肉、瓜果、蔬菜等割成的小方块)。如:黄瓜丁;炒鸡丁;羊肉丁 天干的第四位,与地支相配,用以纪年、月、日 其日丙丁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孟夏》夏,四月,丁未,公及郑伯盟于越。——《春秋》 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,不同于男孩 无何天宝大征兵,户有三丁点一丁。——唐·白居易《新丰折臂翁》余丁传餐。——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 又如:丁粮(对男丁征收的粮食);丁力(一男之力。引申为劳力);丁女(能担任力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本人,己身:~己。~家。~身。~白。~满。~诩。~馁。~重(zhòng)。~尊。~谦。~觉(jué)。~疚。~学。~圆其说。~惭形秽。~强不息。
2.从,由:~从。~古以来。
3.当然:~然。~不待言。~生~灭。放任~流。
4.假如:~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
〈名〉 (象形。小篆字形。象鼻形。“自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鼻子) 同本义 自,鼻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,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。” 始;开头 故法者,王之本也;刑者,爱之自也。——《韩非子》 起源 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以入德也。——《礼记》 又如:自顷(近来)〈代〉 自己,自我;本身 不自为政,卒劳百姓。——《诗·小雅 ·节南山》自引而起,绝袖。——《战国策·燕策》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——《孟子》自比于人。(“人”指信陵君。)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。(“度”,估计;“得”,指圆满得到;“之”,代援赵的具体措施。)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自疏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象形。小篆字形。象鼻形。“自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鼻子) 同本义 自,鼻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,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。” 始;开头 故法者,王之本也;刑者,爱之自也。——《韩非子》 起源 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以入德也。——《礼记》 又如:自顷(近来)〈代〉 自己,自我;本身 不自为政,卒劳百姓。——《诗·小雅 ·节南山》自引而起,绝袖。——《战国策·燕策》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——《孟子》自比于人。(“人”指信陵君。)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。(“度”,估计;“得”,指圆满得到;“之”,代援赵的具体措施。)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自疏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听见:~诊。~听。~讯。博~强记。~过则喜。~鸡起舞(听到荒鸡鸣而起舞,喻志士及时奋发)。
2.听见的事情,消息:新~。传~。见~。
3.出名,有名望:~人。~达。
4.名声:令~(好名声)。丑~。
5.用鼻子嗅气味:你~~这是什么味儿?
〈动〉 (形声。从耳,门声。本义:听到) 同本义 闻,知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闻耳之聪也。——《墨子经上》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——《礼记·大学》闻佳人兮召予。——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闻屏障中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闻舟中夜弹琵琶者,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——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 又如:闻声不食(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);闻所不闻(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。也说“闻所未闻”);闻风响应(听到风声,便起而响应);闻雷失箸(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);闻鸡起舞(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,夜半闻荒鸡鸣,乃与琨起身舞剑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动〉 (形声。从耳,门声。本义:听到) 同本义 闻,知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闻耳之聪也。——《墨子经上》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——《礼记·大学》闻佳人兮召予。——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闻屏障中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闻舟中夜弹琵琶者,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——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 又如:闻声不食(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);闻所不闻(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。也说“闻所未闻”);闻风响应(听到风声,便起而响应);闻雷失箸(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);闻鸡起舞(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,夜半闻荒鸡鸣,乃与琨起身舞剑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