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落叶乔木,果实圆而小,味涩可食,俗称“杜梨”,亦称“甘棠”、“棠梨”。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。
2.阻塞(sè),堵塞(sè):~绝。~塞(sè)。~门谢客,防微~渐。
3.〔~撰〕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。
4.姓:~康(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,文学作品中借指酒)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木,土声。本义:杜梨,棠梨,一种木本植物) 同本义 杜,甘棠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:“牡曰棠,牝曰杜。”杜树大者插五枝。——《齐民要术》 姓〈动〉 堵塞 杜,塞也。——《小尔雅·广诂》犯令陵政则杜之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马》。注:“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。” 又如:杜耳恶闻(塞住耳朵不愿听);杜隔(阻塞隔离);杜闭(堵塞,关闭);杜禁(堵塞) 关门,封闭 。杜乃护王。——《书·费誓》。注:“闭也。”犯令陵政则杜之。——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强公室,杜私门。——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陵怒,谢病免,杜门竟不朝请。——《汉书·王陵传》。 颜师古注:杜,塞也,闭塞其门也。塞隘杜津。——《汉书·叙传》 又如:杜口(闭口不说);杜门却扫(关闭大门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木,土声。本义:杜梨,棠梨,一种木本植物) 同本义 杜,甘棠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:“牡曰棠,牝曰杜。”杜树大者插五枝。——《齐民要术》 姓〈动〉 堵塞 杜,塞也。——《小尔雅·广诂》犯令陵政则杜之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马》。注:“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。” 又如:杜耳恶闻(塞住耳朵不愿听);杜隔(阻塞隔离);杜闭(堵塞,关闭);杜禁(堵塞) 关门,封闭 。杜乃护王。——《书·费誓》。注:“闭也。”犯令陵政则杜之。——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强公室,杜私门。——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陵怒,谢病免,杜门竟不朝请。——《汉书·王陵传》。 颜师古注:杜,塞也,闭塞其门也。塞隘杜津。——《汉书·叙传》 又如:杜口(闭口不说);杜门却扫(关闭大门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[ zhòng ]
1.分(fèn)量较大,与“轻”相对:~负。~荷。~量(liàng)。~力。举~。负~。
2.程度深:~色。~病。~望。~创。
3.价格高:~价收买。
4.数量多:~金聘请。眉毛~。~兵。
1. 重 2. 重 重 〈形〉 (字源见“重” zhòng) 重复,重叠 四阿重屋。——《考工记·匠人》。注:“复笮也。”设重帘。——《周礼·掌次》余将董道而不豫兮,固将重昏而终身。——屈原《涉江》王无重世之德。——《史记·春申君传》重金兼紫。——《后汉书·吕强传》圜有九重,孰营度之?——《楚辞·天问》 又如:这两个例子重了;重句(重复的文句);重字(重复的字);重卦(重叠八卦);重席(重叠的垫席);重轩(双重栏杆) 双,成对 盖二以重。——《仪礼·少牢礼》 又如:重五(阴历五月初五日,即端阳节);重瞳(传说舜与项羽眼中有两个瞳仁) 多 重器备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。注:“犹多也。” 又如:重围(层层包围);重楼(道教称气管为重楼。认为气管有十二节,故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重 2. 重 重 〈形〉 (字源见“重” zhòng) 重复,重叠 四阿重屋。——《考工记·匠人》。注:“复笮也。”设重帘。——《周礼·掌次》余将董道而不豫兮,固将重昏而终身。——屈原《涉江》王无重世之德。——《史记·春申君传》重金兼紫。——《后汉书·吕强传》圜有九重,孰营度之?——《楚辞·天问》 又如:这两个例子重了;重句(重复的文句);重字(重复的字);重卦(重叠八卦);重席(重叠的垫席);重轩(双重栏杆) 双,成对 盖二以重。——《仪礼·少牢礼》 又如:重五(阴历五月初五日,即端阳节);重瞳(传说舜与项羽眼中有两个瞳仁) 多 重器备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。注:“犹多也。” 又如:重围(层层包围);重楼(道教称气管为重楼。认为气管有十二节,故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明亮。
2.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,与“阴”相对:一阴一~谓之道。阴~二气。图形:⚊(U+268A)。
3.指“太阳”:~光。~面。~历。向~。夕~。
4.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(多用于地名):衡~(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)。洛~(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)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阜,昜( yáng)声。从阜,与山有关。本义:山南水北) 同本义 阳,高明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山南为阳,水北为阳。——《谷梁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山东曰朝阳,山西曰夕阳。——《尔雅》利刊阳木而火之。——《周礼·柞氏》。注:“生于山南为阳木。”河阳之北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华山之阳。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阳谷皆入汶。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泰山之阳, 汶水西流。 又如:衡阳(在衡山之南),洛阳(在洛河之北);阳陆(山之南);阳濒(水之北岸);阳林(生在山南的林木);阳木(山南之木);阳柯(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);阳崖(向南的山崖);阳坡(向阳的山坡) 太阳湛湛露斯,匪阳不晞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湛露》阳春布德泽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长歌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阜,昜( yáng)声。从阜,与山有关。本义:山南水北) 同本义 阳,高明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山南为阳,水北为阳。——《谷梁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山东曰朝阳,山西曰夕阳。——《尔雅》利刊阳木而火之。——《周礼·柞氏》。注:“生于山南为阳木。”河阳之北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华山之阳。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阳谷皆入汶。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泰山之阳, 汶水西流。 又如:衡阳(在衡山之南),洛阳(在洛河之北);阳陆(山之南);阳濒(水之北岸);阳林(生在山南的林木);阳木(山南之木);阳柯(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);阳崖(向南的山崖);阳坡(向阳的山坡) 太阳湛湛露斯,匪阳不晞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湛露》阳春布德泽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长歌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