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[ shěn ]
1.通“瀋”。汁:“为榆~”。
2.“瀋”的简化字。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简称。
3.姓。
1. 沈 2. 沈 沈 〈名〉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伐沈。——《左传·文公三年》。 朱骏声曰:“ 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。定(公)四年蔡灭之。” 姬姓。一说姒姓。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。在今河南平舆北。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水名。沈水 旧名小沈河,俗称五里河。在辽宁省沈阳市南。源出县东哈达岭观音阁下,流入浑河,再流至三岔河注入辽河 姓沈 〈名〉 汁 瀋,汁也。从水,審声。——《说文》无备而官办者,犹拾瀋也。——《左传·哀公三年》。释文:“北土呼汁为瀋。”为榆沈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布绞取沈,以和花汁。——《齐民要术》 又如:沈液(汁液) 沈阳市的简称 。如:辽沈战役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沈 2. 沈 沈 〈名〉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伐沈。——《左传·文公三年》。 朱骏声曰:“ 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。定(公)四年蔡灭之。” 姬姓。一说姒姓。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。在今河南平舆北。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水名。沈水 旧名小沈河,俗称五里河。在辽宁省沈阳市南。源出县东哈达岭观音阁下,流入浑河,再流至三岔河注入辽河 姓沈 〈名〉 汁 瀋,汁也。从水,審声。——《说文》无备而官办者,犹拾瀋也。——《左传·哀公三年》。释文:“北土呼汁为瀋。”为榆沈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布绞取沈,以和花汁。——《齐民要术》 又如:沈液(汁液) 沈阳市的简称 。如:辽沈战役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大”相对:~雨。矮~。短~精悍。
2.范围窄,程度浅,性质不重要:~事。~节。~题大作。~打~闹。
3.时间短:~坐。~住。
4.年幼小,排行最末:~孩。
5.谦辞:~弟。~可。
〈形〉 (象形。据甲骨文,象沙粒形。小篆析为会意。从八,从|。本义:细;微。与“大”相对) 同本义 。形容事物在体积、面积、数量、力量、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小,物之微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小往大来。——《易·泰》。疏:“阴生消耗,故称小。”彼所小言尽人毒也。——《庄子·列御寇》。注:“细巧入人为小言。”?嘒彼小星。——《诗·召南·小星》受小球大球。——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怨不在大,亦不在小。——《书·康诰》 又如:小鹿儿(喻指因紧张而剧烈跳动的心脏);小录(新科进士的题名录);小伙伙(小巧,娇小);小话(短小的故事或寓言);小单拱儿(手推车);小唱(由乐器协奏的歌曲) 通“少”。年幼 朝廷之事,小者不毁。——《韩非子·饬令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形〉 (象形。据甲骨文,象沙粒形。小篆析为会意。从八,从|。本义:细;微。与“大”相对) 同本义 。形容事物在体积、面积、数量、力量、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小,物之微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小往大来。——《易·泰》。疏:“阴生消耗,故称小。”彼所小言尽人毒也。——《庄子·列御寇》。注:“细巧入人为小言。”?嘒彼小星。——《诗·召南·小星》受小球大球。——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怨不在大,亦不在小。——《书·康诰》 又如:小鹿儿(喻指因紧张而剧烈跳动的心脏);小录(新科进士的题名录);小伙伙(小巧,娇小);小话(短小的故事或寓言);小单拱儿(手推车);小唱(由乐器协奏的歌曲) 通“少”。年幼 朝廷之事,小者不毁。——《韩非子·饬令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武器:~器。~刃。~不血刃(兵器上面没有沾血,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)。
2.战士,军队:~士。~卒。~丁。~戎相见(指武装冲突)。
3.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:~法。~家。~机。~衅(战争的争端)。~书。~谏(进谏时以武力要挟,迫使必从)。~荒马乱。~贵神速。
〈名〉 (会意。从廾,从斤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斤”,是短斧之类;下面是“廾”( gǒng,双手),象双手持斤。本义:兵器,武器) 同本义 兵,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掌五兵。——《周礼·司兵》。司农注:“戈、殳、戟、酋矛、夷矛也。”陈五兵。——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五年》。注:“矛、戟、钺、楯、弓矢也。”谓五方之兵,东矛、南弩、西戈、北铩、中央剑也。”——《匡谬正俗》离为戈兵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修尔车马,弓矢戎兵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抑》古之兵,戈、矛、弓、矢而已矣。——《荀子·议兵》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兵者,凶器也。——《国语·越语》兵者,不祥之器。——《老子》兵者,国之爪也。——《墨子·七患》收天下之兵,聚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会意。从廾,从斤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斤”,是短斧之类;下面是“廾”( gǒng,双手),象双手持斤。本义:兵器,武器) 同本义 兵,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掌五兵。——《周礼·司兵》。司农注:“戈、殳、戟、酋矛、夷矛也。”陈五兵。——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五年》。注:“矛、戟、钺、楯、弓矢也。”谓五方之兵,东矛、南弩、西戈、北铩、中央剑也。”——《匡谬正俗》离为戈兵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修尔车马,弓矢戎兵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抑》古之兵,戈、矛、弓、矢而已矣。——《荀子·议兵》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兵者,凶器也。——《国语·越语》兵者,不祥之器。——《老子》兵者,国之爪也。——《墨子·七患》收天下之兵,聚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