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排列,摆设:~列。~兵。
2.述说:~述。~情。详~。~诉。~说。
3.旧的,时间久的:~旧。~腐。~醋。推~出新。~~相因。~迹。~皮。
4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。
5.中国朝代名,南朝最末的王朝。
1. 陈 2. 陈 陈 〈名〉 (形声。从阜,从木,申声。本义:地名。古宛丘地,春秋时陈国国都,在今河南省淮阳县。引申为姓氏) 古国名 。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带陈,宛丘, 舜后妫( guí)满之所封。——《说文》陈, 颛顼之族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八年》 陈朝 。朝代名。南朝之一。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,国号陈。建都建康(今江苏南京),后被隋所灭 战阵;行列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。——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 姓陈 〈动〉 陈设,陈列 陈,列也。——《广雅》陈,布也。——《玉篇》展器陈告备。——《周礼·肆师》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陈鱼而观之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——宋·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陈 2. 陈 陈 〈名〉 (形声。从阜,从木,申声。本义:地名。古宛丘地,春秋时陈国国都,在今河南省淮阳县。引申为姓氏) 古国名 。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带陈,宛丘, 舜后妫( guí)满之所封。——《说文》陈, 颛顼之族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八年》 陈朝 。朝代名。南朝之一。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,国号陈。建都建康(今江苏南京),后被隋所灭 战阵;行列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。——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 姓陈 〈动〉 陈设,陈列 陈,列也。——《广雅》陈,布也。——《玉篇》展器陈告备。——《周礼·肆师》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陈鱼而观之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——宋·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[ zé ]
1.水积聚的地方:大~。湖~。润~(潮湿)。沼~。
2.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:光~。色~。
3.恩惠:恩~。~及枯骨(施惠于死人)。
4.洗濯。
1. 泽 泽 〈名〉 (形声。从水。睪( yì)声。本义::光泽,润泽) 同本义 泽,光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共饭不泽手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泽剑首。——《礼记·少仪》实诸泽器。——《考工记·慌氏》顺非而泽。——《荀子·礼论》芳与泽其杂糅兮。——《离骚》热多则淖泽。——《素问·经络论》色沃不泽。——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色泽莹润。——宋· 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根色鲜泽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仁义不足泽其性,礼乐不足锢其情。——王安石《太古》 又如:泽雨(润泽万物之雨);泽器(润泽光滑的器皿);色泽(颜色和光泽) 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 下而有水曰泽,言润泽也。——《释名》水草交厝名之为泽。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。——《风俗通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泽 泽 〈名〉 (形声。从水。睪( yì)声。本义::光泽,润泽) 同本义 泽,光润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共饭不泽手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泽剑首。——《礼记·少仪》实诸泽器。——《考工记·慌氏》顺非而泽。——《荀子·礼论》芳与泽其杂糅兮。——《离骚》热多则淖泽。——《素问·经络论》色沃不泽。——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色泽莹润。——宋· 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根色鲜泽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仁义不足泽其性,礼乐不足锢其情。——王安石《太古》 又如:泽雨(润泽万物之雨);泽器(润泽光滑的器皿);色泽(颜色和光泽) 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 下而有水曰泽,言润泽也。——《释名》水草交厝名之为泽。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。——《风俗通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武器:~器。~刃。~不血刃(兵器上面没有沾血,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)。
2.战士,军队:~士。~卒。~丁。~戎相见(指武装冲突)。
3.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:~法。~家。~机。~衅(战争的争端)。~书。~谏(进谏时以武力要挟,迫使必从)。~荒马乱。~贵神速。
〈名〉 (会意。从廾,从斤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斤”,是短斧之类;下面是“廾”( gǒng,双手),象双手持斤。本义:兵器,武器) 同本义 兵,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掌五兵。——《周礼·司兵》。司农注:“戈、殳、戟、酋矛、夷矛也。”陈五兵。——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五年》。注:“矛、戟、钺、楯、弓矢也。”谓五方之兵,东矛、南弩、西戈、北铩、中央剑也。”——《匡谬正俗》离为戈兵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修尔车马,弓矢戎兵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抑》古之兵,戈、矛、弓、矢而已矣。——《荀子·议兵》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兵者,凶器也。——《国语·越语》兵者,不祥之器。——《老子》兵者,国之爪也。——《墨子·七患》收天下之兵,聚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会意。从廾,从斤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斤”,是短斧之类;下面是“廾”( gǒng,双手),象双手持斤。本义:兵器,武器) 同本义 兵,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掌五兵。——《周礼·司兵》。司农注:“戈、殳、戟、酋矛、夷矛也。”陈五兵。——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五年》。注:“矛、戟、钺、楯、弓矢也。”谓五方之兵,东矛、南弩、西戈、北铩、中央剑也。”——《匡谬正俗》离为戈兵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修尔车马,弓矢戎兵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抑》古之兵,戈、矛、弓、矢而已矣。——《荀子·议兵》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兵者,凶器也。——《国语·越语》兵者,不祥之器。——《老子》兵者,国之爪也。——《墨子·七患》收天下之兵,聚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