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:~人买履(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,不顾客观实际的人)。
2.姓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 同本义 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 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 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 同本义 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 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 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巡逻,警戒防守的岗位:~兵。~卡(qiǎㄑㄧㄚˇ)。~所。岗~。放~。
2.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,历代标准不一。
3.一种小笛:~子。
4.用口吹出的高尖音:口~儿。
5.鸟叫。
〈形〉 (形声。从口,肖声。本义:口小不能容的,一说口歪不正的) 同本义 哨,不容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哨,口不容也。——《韵会》引《说文》某有枉矢哨壶。——礼记·投壶》 又如:哨壶(口不正的壶) 细狭尖锐 哨,小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注大匈哨后。——马融《广成颂》 又如:哨棒(行路防身的长木棍);哨腿(长腿。指高个子)〈动〉 巡逻 质明,避哨竹林中。——《 指南录 后序》 又如:哨口(巡逻了望的关卡、岗哨);哨船(在江中巡逻警戒的小兵船);哨骑(巡逻骑的马) 侦察 男亲哨见,当道并无寨栅,军皆屯于山上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 又如:哨路(探路);哨见(探见);哨军(侦察巡逻的士兵) 设岗放哨 。如:哨线(警戒线) 撮口或用哨子发出响声 张顺略哨一声,只见江上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形〉 (形声。从口,肖声。本义:口小不能容的,一说口歪不正的) 同本义 哨,不容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哨,口不容也。——《韵会》引《说文》某有枉矢哨壶。——礼记·投壶》 又如:哨壶(口不正的壶) 细狭尖锐 哨,小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注大匈哨后。——马融《广成颂》 又如:哨棒(行路防身的长木棍);哨腿(长腿。指高个子)〈动〉 巡逻 质明,避哨竹林中。——《 指南录 后序》 又如:哨口(巡逻了望的关卡、岗哨);哨船(在江中巡逻警戒的小兵船);哨骑(巡逻骑的马) 侦察 男亲哨见,当道并无寨栅,军皆屯于山上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 又如:哨路(探路);哨见(探见);哨军(侦察巡逻的士兵) 设岗放哨 。如:哨线(警戒线) 撮口或用哨子发出响声 张顺略哨一声,只见江上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带哨名字:哨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