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姓。
〈名〉 古国名邓,曼姓之国。今属 南阳。从邑,登声。——《说文》 在今河南省邓县。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邓侯吾离来朝。——《春秋·桓公七年》申吕应 邓。——《国语·郑语》袭楚至 邓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 古地名 春秋蔡地,后属楚。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蔡侯郑伯会于 邓。——《春秋·桓公二年》 春秋鲁地。在今山东省汶河以南、运河以北地区(清兖州府境) 战国楚地,秦置邓县,是故邓侯国。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 战国魏邑,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 姓(邓通:西汉人,以自铸铜钱而成为巨富,后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。邓禹:东汉新野人,字仲华。随汉光武刘秀作战,为东汉开国功臣。邓骘:人名,东汉安帝刘祜的舅父,封为上蔡侯,任大将军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古国名邓,曼姓之国。今属 南阳。从邑,登声。——《说文》 在今河南省邓县。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邓侯吾离来朝。——《春秋·桓公七年》申吕应 邓。——《国语·郑语》袭楚至 邓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 古地名 春秋蔡地,后属楚。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蔡侯郑伯会于 邓。——《春秋·桓公二年》 春秋鲁地。在今山东省汶河以南、运河以北地区(清兖州府境) 战国楚地,秦置邓县,是故邓侯国。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 战国魏邑,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 姓(邓通:西汉人,以自铸铜钱而成为巨富,后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。邓禹:东汉新野人,字仲华。随汉光武刘秀作战,为东汉开国功臣。邓骘:人名,东汉安帝刘祜的舅父,封为上蔡侯,任大将军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织布时用梭穿织的横纱,编织物的横线,与“经”相对:~线。~纱。经~。
2.地理学上指在地面上的与赤道平行的线:~度。
3.东西的横路:~陌。
4.行星的古称:~星。
5.书名:古七~(指中国汉代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书)。
〈动〉 (形声。从糸( mì),韦声。本义:织横纱) 同本义 纬,织横丝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恃纬萧而食者。——《庄子·列御寇》。释文:“织也。” 又如:纬萧(用蒿草编织窗帘子) 缠捆,系束 。如:纬狗(拴狗) 组织 。如:纬文(安排组织文章) 治理 。如:纬世(治理天下。同经世、治世);纬武经文(指人文武兼备,有治世之才);纬地经天(治理国家)〈名〉 纬纱;织物的横丝 ,它与经纱交叉,从一匹布的织边到织边。与“经”相对。如:纬经(犹经纬。纵横交错);纬编针织物 东西向的道路或土地。与南北向的“经”相对 凡地东西为纬。——《大戴礼记·易本命》正督经纬。——《周髀算经》 又如:纬途(古代都城内的东西大道) 行星的古称 五纬相汁。——《西京赋》。注:“五星也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动〉 (形声。从糸( mì),韦声。本义:织横纱) 同本义 纬,织横丝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恃纬萧而食者。——《庄子·列御寇》。释文:“织也。” 又如:纬萧(用蒿草编织窗帘子) 缠捆,系束 。如:纬狗(拴狗) 组织 。如:纬文(安排组织文章) 治理 。如:纬世(治理天下。同经世、治世);纬武经文(指人文武兼备,有治世之才);纬地经天(治理国家)〈名〉 纬纱;织物的横丝 ,它与经纱交叉,从一匹布的织边到织边。与“经”相对。如:纬经(犹经纬。纵横交错);纬编针织物 东西向的道路或土地。与南北向的“经”相对 凡地东西为纬。——《大戴礼记·易本命》正督经纬。——《周髀算经》 又如:纬途(古代都城内的东西大道) 行星的古称 五纬相汁。——《西京赋》。注:“五星也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:~火(a.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;b.喻战争或战乱)。~烟。~燧。~火台。~鼓(烽火和战鼓,指战争)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火,夆( fēng)声。本义:烽火,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) 同本义 公子与魏王博,而北境传举烽,言“ 赵寇至,且入界。”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 又如:烽警(报警的烽火) 指战火 。如:烽火连天(形容战火到处燃烧);烽燹(战火) 指烽火台 。如:烽子(守卫烽火台的士兵);烽侦(烽火台);烽候(指烽火台);烽台(即烽火台);烽墩(烽火台) 泛指举火 后 章坐走马 上林下烽驰逐,免官。——《汉书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火,夆( fēng)声。本义:烽火,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) 同本义 公子与魏王博,而北境传举烽,言“ 赵寇至,且入界。”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 又如:烽警(报警的烽火) 指战火 。如:烽火连天(形容战火到处燃烧);烽燹(战火) 指烽火台 。如:烽子(守卫烽火台的士兵);烽侦(烽火台);烽候(指烽火台);烽台(即烽火台);烽墩(烽火台) 泛指举火 后 章坐走马 上林下烽驰逐,免官。——《汉书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