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监督管理:~统。~督。~正(督察纠正)。~理。~事(某些企业、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)。~其成。
2.正:“余将~道而不豫兮”。
3.深藏:“年六十已上,气当大~”。
4.姓。
〈动〉 (形声。从艸,重声。①本义:草名,即鼎蕫。②督察) 监督;督察 董之用威。——《书·大禹谟》。传:“董,督也。”董逋逃。——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董之以武师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十年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。——《后汉书·陈忠传》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,终苟免而不怀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——唐· 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 又如:董正(监督纠正);董统鹰扬(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);董治(监督管理);董摄(监督治理) 统率 。如:董一(统一主持;一统);董率(董帅。统率;领导);董督(统率) 主持;主管 。如:董成(主持和谈) 正,守正 董,正也。——《尔雅·释诂》随人使少师董成。——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而辱使董振择之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余将董道而不豫兮,固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动〉 (形声。从艸,重声。①本义:草名,即鼎蕫。②督察) 监督;督察 董之用威。——《书·大禹谟》。传:“董,督也。”董逋逃。——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董之以武师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十年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。——《后汉书·陈忠传》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,终苟免而不怀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——唐· 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 又如:董正(监督纠正);董统鹰扬(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);董治(监督管理);董摄(监督治理) 统率 。如:董一(统一主持;一统);董率(董帅。统率;领导);董督(统率) 主持;主管 。如:董成(主持和谈) 正,守正 董,正也。——《尔雅·释诂》随人使少师董成。——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而辱使董振择之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余将董道而不豫兮,固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[ jiā ]
1.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:~庭。~眷。~长(zhǎng)。~园。~谱。~塾。~乡。~风。~训。~规。~喻户晓。如数~珍。
2.家庭所在的地方:回~。老~。安~。
3.居住:“可以~焉”。
1. 家 2. 家 3. 家 家 〈名〉 古通“姑” 。如:阿家(称婆婆);阿家阿翁 另见 jiā家 〈助〉 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。如:成年家;整天家 另见 jiā家 〈名〉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宀”( mián),表示与室家有关,下面是“豕”,即猪。古代生产力低下,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,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。本义:屋内,住所) 同本义 家,居也。从宀,豭省声。——《说文》家人内也。——《易·杂卦传》上地家七人。——《周礼·小司徒》。注:“有夫有妇,然后为家。”夙夜浚明有家。——《书·皋谟》开国承家。——《易·师》室为夫妇所居,家谓一门之内。——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注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——陶潜《桃花源记》 引申表示住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家 2. 家 3. 家 家 〈名〉 古通“姑” 。如:阿家(称婆婆);阿家阿翁 另见 jiā家 〈助〉 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。如:成年家;整天家 另见 jiā家 〈名〉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宀”( mián),表示与室家有关,下面是“豕”,即猪。古代生产力低下,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,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。本义:屋内,住所) 同本义 家,居也。从宀,豭省声。——《说文》家人内也。——《易·杂卦传》上地家七人。——《周礼·小司徒》。注:“有夫有妇,然后为家。”夙夜浚明有家。——《书·皋谟》开国承家。——《易·师》室为夫妇所居,家谓一门之内。——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注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——陶潜《桃花源记》 引申表示住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[ yǒu ]
1.存在:~关。~方(得法)。~案可稽。~备无患。~目共睹。
2.表示所属:他~一本书。
3.表示发生、出现:~病。情况~变化。
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~一丈多深。
1. 有 2. 有 有 通“又”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序八州而朝同列,百有余年矣。——汉· 贾谊《过秦论》亡国之恨顿生,檀板之声无色,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。——清· 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对联、题名并篆文,为字共三十有四。——清· 张潮《虞初新志·魏学·核舟记》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,春秋三十有三。——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 另见 yǒu有 〈动〉 (会意。金文字形,从又(手)持肉,意思是手中有物。本义:具有,与“无”相对) 同本义 有,不宜有也。春秋传曰:“日月有食之。”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掩日者月也。故许云月有食之,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。一有一亡曰有。——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大有众也。——《易·杂卦》有备无患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有 2. 有 有 通“又”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序八州而朝同列,百有余年矣。——汉· 贾谊《过秦论》亡国之恨顿生,檀板之声无色,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。——清· 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对联、题名并篆文,为字共三十有四。——清· 张潮《虞初新志·魏学·核舟记》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,春秋三十有三。——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 另见 yǒu有 〈动〉 (会意。金文字形,从又(手)持肉,意思是手中有物。本义:具有,与“无”相对) 同本义 有,不宜有也。春秋传曰:“日月有食之。”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掩日者月也。故许云月有食之,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。一有一亡曰有。——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大有众也。——《易·杂卦》有备无患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