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[ zēng ]
1.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:~祖父。~孙。
2.古同“增”,增加。
3.竟,简直,还(hái):“以君之力~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山、王屋何?”
4.姓。
1. 曾 2. 曾 曾 〈副〉 (形声。从八,从曰。本义未明。副词。用来加强语气) 过去发生过——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忆江南》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——宋· 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 又如:曾不(不曾);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;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——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。如:似曾相识〈形〉 通“层”。重叠 有虞之王,烧曾薮,斩群害,以为民利。——《管子·轻重戊》大厦曾架,拟于昆仑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荡胸生曾云。——杜甫《望岳》 另见 zēng曾 〈形〉 重。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自此而曾焉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曾元时不分。计高曾之时。视高曾之时。高曾时为一户者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曾 2. 曾 曾 〈副〉 (形声。从八,从曰。本义未明。副词。用来加强语气) 过去发生过——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忆江南》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——宋· 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 又如:曾不(不曾);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;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——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。如:似曾相识〈形〉 通“层”。重叠 有虞之王,烧曾薮,斩群害,以为民利。——《管子·轻重戊》大厦曾架,拟于昆仑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荡胸生曾云。——杜甫《望岳》 另见 zēng曾 〈形〉 重。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自此而曾焉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曾元时不分。计高曾之时。视高曾之时。高曾时为一户者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[ běi ]
1.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左手的一边,与“南”相对:~方。~辰(古书指北极星)。~上(古代以北为上,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,与“南下”相对)。~极星(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,人常靠它辨别方向)。~国(指中国北部)。
2.打了败仗往回逃:败~。
1. 北 北 〈名〉 方位名。与“南”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,故以背为南北之北。——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万物负阴而抱阳。——《老子》。王力按,山北为阴,山南为阳,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。然则北通巫峡。—— 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。——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沛公北向坐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又北向。——明· 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 又如:正北;西北;东北;北邙(即氓山。在河南洛阳市北。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。泛指墓地);北闱(清代在顺天(今北京)的乡试称“北闱”,在江宁(今南京)的乡试称“南闱”);北里(妓院);北阙(皇宫。借指帝王);北鄙(北方的边邑);北雍(北京的国子监);北邙乡女(代指死去的女性);北津(北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北 北 〈名〉 方位名。与“南”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,故以背为南北之北。——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万物负阴而抱阳。——《老子》。王力按,山北为阴,山南为阳,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。然则北通巫峡。—— 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。——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沛公北向坐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又北向。——明· 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 又如:正北;西北;东北;北邙(即氓山。在河南洛阳市北。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。泛指墓地);北闱(清代在顺天(今北京)的乡试称“北闱”,在江宁(今南京)的乡试称“南闱”);北里(妓院);北阙(皇宫。借指帝王);北鄙(北方的边邑);北雍(北京的国子监);北邙乡女(代指死去的女性);北津(北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围绕都市的高墙:~墙。~池。~圈。~郭(“城”指内城墙,“郭”指外城墙)。~楼。~堞(城上的矮墙,亦称“女儿墙”)。~垛。
2.都市:~市。~镇。~府(a.城市及官署;b.喻待人处世的心机,如“胸无~~”)。~邑。~乡。~建。
〈名〉 (会意。从土,从成,成亦声。本义:城墙) 同本义 。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。一般分两重,里面的叫城,外面的叫郭,城字单用时,多包含城与郭。城郭对举时,只指城城,所以盛民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城郭沟池以为固。——《礼记·礼运》使老弱女子乘城。——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百雉而城。——《公羊传·定公十二年》。注:“天子周城,诸侯轩城。”城为保民为之也。——《谷梁传·隐公七年》城者,可以自守也。——《墨子·七患》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——唐· 李白《送友人》 又如:城内;城外;万里长城;城守(据城守御);城曲(城墙角落的地方);城铺(城上巡查的岗位);城堵(城墙) 古代王朝国都、诸侯封地、卿大夫采邑,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。皆可称城邑曰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会意。从土,从成,成亦声。本义:城墙) 同本义 。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。一般分两重,里面的叫城,外面的叫郭,城字单用时,多包含城与郭。城郭对举时,只指城城,所以盛民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城郭沟池以为固。——《礼记·礼运》使老弱女子乘城。——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百雉而城。——《公羊传·定公十二年》。注:“天子周城,诸侯轩城。”城为保民为之也。——《谷梁传·隐公七年》城者,可以自守也。——《墨子·七患》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——唐· 李白《送友人》 又如:城内;城外;万里长城;城守(据城守御);城曲(城墙角落的地方);城铺(城上巡查的岗位);城堵(城墙) 古代王朝国都、诸侯封地、卿大夫采邑,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。皆可称城邑曰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