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捕鸟的网:~网。
2.张网捕捉:~掘(用网捕麻雀,挖掘老鼠洞找粮食。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)。门可~雀(形容门庭冷落)。
3.搜集,招致,包括:~捕。~致(招请人才)。网~。包~。~织罪名(虚构罪名,陷害无辜)。
4.散布:~列。
5.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:绢~。
6.用罗筛东西:~面。
7.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:~绮。~扇。
8.量词,用于商业,一罗合十二打。
9.同“脶”。
10.姓。
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340多万,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%。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300余万,增长达19倍之多,罗姓后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,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、广东、湖南三省,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%,其次分布于江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广西、重庆,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%的罗姓人口。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%,为罗姓第一大省。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、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。在近600年间,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、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,向西、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,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。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340多万,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%。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300余万,增长达19倍之多,罗姓后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,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、广东、湖南三省,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%,其次分布于江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广西、重庆,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%的罗姓人口。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%,为罗姓第一大省。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、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。在近600年间,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、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,向西、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,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。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拿着,持:~烛。
2.掌握、主持:~正。~公。
3.古代容量单位,一秉合十六斛。
4.姓。
〈名〉 (会意。从又,从禾,表示以手持禾。“又”篆体象一只手。本义:禾把,禾束) 同本义 秉,禾束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彼有遗秉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大田》或取一秉秆焉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 又如:秉穗(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);秉握(一握稻把。言数量少) 量词。十六斛。如:秉刍(十庾数量的草把) 通“柄”。权力,权柄 治国不失秉。——《管子·小匡》国子实执齐秉。——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〈动〉 手拿着,手持(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) 秉,执也。——《尔雅》武王载旆,有虔秉钺。——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。——白居易《观刈麦》 又如:秉圭(持着玉圭);秉烛云长(即云长秉烛,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);秉笔(执笔;握笔);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会意。从又,从禾,表示以手持禾。“又”篆体象一只手。本义:禾把,禾束) 同本义 秉,禾束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彼有遗秉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大田》或取一秉秆焉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 又如:秉穗(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);秉握(一握稻把。言数量少) 量词。十六斛。如:秉刍(十庾数量的草把) 通“柄”。权力,权柄 治国不失秉。——《管子·小匡》国子实执齐秉。——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〈动〉 手拿着,手持(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) 秉,执也。——《尔雅》武王载旆,有虔秉钺。——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。——白居易《观刈麦》 又如:秉圭(持着玉圭);秉烛云长(即云长秉烛,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);秉笔(执笔;握笔);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〔~锵〕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。
2.象声词:大皮鞋走在石板路上~~地响。
(形声。从金,坚声。本义:象声词) 同本义 投置琴瑟的声音。如:铿尔(把琴放下时发出的声音);铿枪(乐器声) 金石相击的声音。如:铿耾(钟磬声);铿鈜(钟磬声。同铿耾。钟鼓声);铿鍠(金石声);铿铿(金石相击声);铿镗(象声词。敲击金属瓦石的声音) 咳声其动铿禁瞀厥。——《素问》〈动〉 碰撞;撞击 又如:铿拊(弹琴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(形声。从金,坚声。本义:象声词) 同本义 投置琴瑟的声音。如:铿尔(把琴放下时发出的声音);铿枪(乐器声) 金石相击的声音。如:铿耾(钟磬声);铿鈜(钟磬声。同铿耾。钟鼓声);铿鍠(金石声);铿铿(金石相击声);铿镗(象声词。敲击金属瓦石的声音) 咳声其动铿禁瞀厥。——《素问》〈动〉 碰撞;撞击 又如:铿拊(弹琴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