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〔~巍〕山、建筑物高大伟岸。
2.〔~嵬〕a.有石头的土山;b.高大。
3.姓。
〈形〉 (形声。从山,隹( zhuī)声。本义:高大) 同本义 崔,大高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南山崔崔。——《诗·齐风·南山》大山崔,百卉殖。——《乐府诗集》 又如:崔巍(高峻雄伟);崔崔(高大的样子) 蹉跎 。如:崔颓(凋败,指光阴虚度)〈名〉 春秋时齐国邑名,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 成请老于 崔, 崔子许之。——《左传》 姓。如:崔莺(即崔莺莺);崔张事(指《西厢记》所叙述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形〉 (形声。从山,隹( zhuī)声。本义:高大) 同本义 崔,大高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南山崔崔。——《诗·齐风·南山》大山崔,百卉殖。——《乐府诗集》 又如:崔巍(高峻雄伟);崔崔(高大的样子) 蹉跎 。如:崔颓(凋败,指光阴虚度)〈名〉 春秋时齐国邑名,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 成请老于 崔, 崔子许之。——《左传》 姓。如:崔莺(即崔莺莺);崔张事(指《西厢记》所叙述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进:~级。~升。~谒(进见)。
2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。
3.中国山西省的别称:~剧。
4.中国朝代名:西~。东~。
1. 晋 2. 晋 晋 〈名〉 周代诸侯国名 。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,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,春秋时居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,地跨黄河两岸。后被其大夫韩、赵、魏所分而亡子夏之 晋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》晋师三豕过河。晋师己亥涉河。晋于是始墨。(晋国从此以黑衣为丧服。墨,活用为动词,意动用法。)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——三十三年》 又如:晋用楚材(谓一国聘用别国的人才);晋邦(指春秋时代的晋国);晋阳之甲(喻称地方官吏不满朝廷而举兵向内为兴“晋阳之甲”);晋棘(指春秋晋国垂棘之地所产的美玉) 朝代名 司马炎代魏称帝,国号晋,都洛阳,史称西晋(公元265—316年),共四帝,为前赵所灭晋太原中。—— 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无论魏晋。魏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晋 2. 晋 晋 〈名〉 周代诸侯国名 。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,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,春秋时居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,地跨黄河两岸。后被其大夫韩、赵、魏所分而亡子夏之 晋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》晋师三豕过河。晋师己亥涉河。晋于是始墨。(晋国从此以黑衣为丧服。墨,活用为动词,意动用法。)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——三十三年》 又如:晋用楚材(谓一国聘用别国的人才);晋邦(指春秋时代的晋国);晋阳之甲(喻称地方官吏不满朝廷而举兵向内为兴“晋阳之甲”);晋棘(指春秋晋国垂棘之地所产的美玉) 朝代名 司马炎代魏称帝,国号晋,都洛阳,史称西晋(公元265—316年),共四帝,为前赵所灭晋太原中。—— 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无论魏晋。魏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[ nán ]
1.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右手的一边,与“北”相对:~北。~方。~面。~国(指中国南部)。~陲(南部边疆)。~极。~半球。
2.姓。
[ nā ]
1. 南 2. 南 南 〈名〉 (象形,甲骨文字形,是钟镈之类的乐器。①本义:乐器。《诗·小雅·鼓钟》:“以雅以南。”②方位词) 方位名。和“北”相对 南,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出户南望。——晋· 干宝《搜神记》南抚夷越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旌麾南指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南极潇湘。—— 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 又如:南薰(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);南离(南方) 南方;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,诸 阮居道北。——《新说新语·言语》 又如:南风(南方势力);南酒(黄酒,南方酿造);南宗(佛教指南北二宗,南宗为六祖惠能所创立);南夏(泛指中国的南部);南客(客居南方);南浦(南面的水边);南琛(南方所产的珍宝);南乡(南方);南邻(古指南方金邻国;南边的近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南 2. 南 南 〈名〉 (象形,甲骨文字形,是钟镈之类的乐器。①本义:乐器。《诗·小雅·鼓钟》:“以雅以南。”②方位词) 方位名。和“北”相对 南,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出户南望。——晋· 干宝《搜神记》南抚夷越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旌麾南指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南极潇湘。—— 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 又如:南薰(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);南离(南方) 南方;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,诸 阮居道北。——《新说新语·言语》 又如:南风(南方势力);南酒(黄酒,南方酿造);南宗(佛教指南北二宗,南宗为六祖惠能所创立);南夏(泛指中国的南部);南客(客居南方);南浦(南面的水边);南琛(南方所产的珍宝);南乡(南方);南邻(古指南方金邻国;南边的近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