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[ wáng ]
1.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,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:~国。~法。公子~孙。~朝(cháo)。
2.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:~公。~侯。
3.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:山大~。蜂~。~牌(桥牌中最大的牌;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)。
1. 王 2. 王 王 〈动〉 统治、领有一国或一地 王此大邦,克顺克比。——《诗·大雅》欲王关中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秦地可尽王。沛公为 汉王,王 巴、 蜀。——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 作皇帝,称王 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行仁政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周不法 商, 夏不法 虞,三代异势,而皆可以王。——《商君书》 胜过 常季曰:“彼兀者也,而王先生,其与庸亦远矣。”——《庄子》 另见 wáng王 〈名〉 (象形字。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,斧钺为礼器,象征王者之权威。本义:天子、君主)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北土》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上》王,天下所归往也。董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王 2. 王 王 〈动〉 统治、领有一国或一地 王此大邦,克顺克比。——《诗·大雅》欲王关中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秦地可尽王。沛公为 汉王,王 巴、 蜀。——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 作皇帝,称王 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行仁政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周不法 商, 夏不法 虞,三代异势,而皆可以王。——《商君书》 胜过 常季曰:“彼兀者也,而王先生,其与庸亦远矣。”——《庄子》 另见 wáng王 〈名〉 (象形字。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,斧钺为礼器,象征王者之权威。本义:天子、君主)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北土》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上》王,天下所归往也。董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即“艾蒿”。
2.冷落,没有生气的样子:~然。~瑟。~索。~飒。~森。~骚。~疏。~条。
3.〔~~〕a.象声词,形容马叫声或风声,如“风~~兮易水寒”;b.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,如“华发~~老遂良,一身萍挂海中央”。
4.〔~墙〕照壁,喻内部,如“祸起~~”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艸,肃声。本义:艾蒿) 同本义 萧,艾蒿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萧萩。——《尔雅》。注:“即蒿。”共萧茅。——《周礼·甸师》彼采萧兮。——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 又如:萧艾(臭草名。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);萧敷艾荣(比喻凡事委曲求全,以致飞黄腾达) 古国名 。春秋时宋的附庸,灭于楚。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楚子伐 萧。——《左传》 县名 。在安徽省北端,东邻江苏省,西接河南省。秦置县 姓萧君圭君玉(萧君圭,字君玉)。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〈形〉 萧条,冷落;荒凉 天寒夜长,风气萧索,鸿雁于征,草木黄落。 ——晋· 陶潜《自祭文》蚊蚋归丰草,枯叶散萧林。——晋· 刘伶《北芒客舍》满目萧然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屋舍萧然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艸,肃声。本义:艾蒿) 同本义 萧,艾蒿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萧萩。——《尔雅》。注:“即蒿。”共萧茅。——《周礼·甸师》彼采萧兮。——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 又如:萧艾(臭草名。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);萧敷艾荣(比喻凡事委曲求全,以致飞黄腾达) 古国名 。春秋时宋的附庸,灭于楚。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楚子伐 萧。——《左传》 县名 。在安徽省北端,东邻江苏省,西接河南省。秦置县 姓萧君圭君玉(萧君圭,字君玉)。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〈形〉 萧条,冷落;荒凉 天寒夜长,风气萧索,鸿雁于征,草木黄落。 ——晋· 陶潜《自祭文》蚊蚋归丰草,枯叶散萧林。——晋· 刘伶《北芒客舍》满目萧然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屋舍萧然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事情完毕:~事。~工。完~。大功告~。
〈动〉 (形声。本义:退位) 同本义 有司已于事而竣。——《国语》。韦昭注:“竣,伏退也。” 完成或完毕某项工作,结束、终止 。如:竣工 完成,使完整、使圆满,在满足一切要求、需要后结束 。如:竣役(完成事务;结束工程);竣事(也事;完事);竣尽(竭尽)〈名〉完成,事毕 晓夜并工,克期告竣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动〉 (形声。本义:退位) 同本义 有司已于事而竣。——《国语》。韦昭注:“竣,伏退也。” 完成或完毕某项工作,结束、终止 。如:竣工 完成,使完整、使圆满,在满足一切要求、需要后结束 。如:竣役(完成事务;结束工程);竣事(也事;完事);竣尽(竭尽)〈名〉完成,事毕 晓夜并工,克期告竣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