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[ zēng ]
1.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:~祖父。~孙。
2.古同“增”,增加。
3.竟,简直,还(hái):“以君之力~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山、王屋何?”
4.姓。
1. 曾 2. 曾 曾 〈副〉 (形声。从八,从曰。本义未明。副词。用来加强语气) 过去发生过——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忆江南》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——宋· 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 又如:曾不(不曾);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;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——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。如:似曾相识〈形〉 通“层”。重叠 有虞之王,烧曾薮,斩群害,以为民利。——《管子·轻重戊》大厦曾架,拟于昆仑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荡胸生曾云。——杜甫《望岳》 另见 zēng曾 〈形〉 重。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自此而曾焉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曾元时不分。计高曾之时。视高曾之时。高曾时为一户者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曾 2. 曾 曾 〈副〉 (形声。从八,从曰。本义未明。副词。用来加强语气) 过去发生过——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忆江南》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——宋· 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 又如:曾不(不曾);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;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——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。如:似曾相识〈形〉 通“层”。重叠 有虞之王,烧曾薮,斩群害,以为民利。——《管子·轻重戊》大厦曾架,拟于昆仑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荡胸生曾云。——杜甫《望岳》 另见 zēng曾 〈形〉 重。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自此而曾焉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曾元时不分。计高曾之时。视高曾之时。高曾时为一户者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住:~住。~民。同~。隐~。~处(chǔ)(a.住所;b.指生活处境)。
2.居住的地方:新~。故~。迁~。蜗~(喻窄小的住所)。
3.当,占,处于:~首。~中。~高临下。二者必~其一。
4.安着,怀着:~心(怀着某种念头,有贬义)。
5.积蓄,储存:奇货可~(a.指商人把珍稀的
〈动〉 (象形。金文字形,是“踞”的本字,象人曲胫蹲踞形。本义:蹲着) 同本义。后作“踞” 居,蹲也。从尸,古者居从古,俗居从足。——《说文》不宜居见长者。——《史记》昔阖庐食不二味,居不重席,室不崇坛。——《左传》 居住 则居可知矣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仁者居之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离俗》卒不居赵地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寝居直梦。——《淮南子·地形》居者,居其所也。——《谷梁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天王出居于郑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面山而居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楚人贫居。—— 三国魏· 邯郸淳《笑林》君子居必择乡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自吾氏三世居是乡。——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城居者未之知。——明· 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居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动〉 (象形。金文字形,是“踞”的本字,象人曲胫蹲踞形。本义:蹲着) 同本义。后作“踞” 居,蹲也。从尸,古者居从古,俗居从足。——《说文》不宜居见长者。——《史记》昔阖庐食不二味,居不重席,室不崇坛。——《左传》 居住 则居可知矣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仁者居之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离俗》卒不居赵地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寝居直梦。——《淮南子·地形》居者,居其所也。——《谷梁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天王出居于郑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面山而居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楚人贫居。—— 三国魏· 邯郸淳《笑林》君子居必择乡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自吾氏三世居是乡。——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城居者未之知。——明· 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居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一年生草本植物,浮生水面,叶子扁平,表面绿色,背面紫红色,叶下生须根,开白花,称“浮萍”,亦称“青萍”、“紫萍”,多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:~泊。~踪。~水相逢。
〈名〉 (会意兼形声。从水,苹,苹亦声。本义:浮萍) 同本义 萍,苹也。水草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蓱始生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蓱,萍也。其大者曰蘋。”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——宋· 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 又如:萍合(浮萍易散,飘泊不定,故用以比喻暂时的聚合);萍浮(浮萍飘迹水面。比喻人行踪飘泊不定);萍飘梗泛(踪迹飘泊无定);萍迹(喻人四处飘流,行踪无定);萍流(飘流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会意兼形声。从水,苹,苹亦声。本义:浮萍) 同本义 萍,苹也。水草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蓱始生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蓱,萍也。其大者曰蘋。”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——宋· 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 又如:萍合(浮萍易散,飘泊不定,故用以比喻暂时的聚合);萍浮(浮萍飘迹水面。比喻人行踪飘泊不定);萍飘梗泛(踪迹飘泊无定);萍迹(喻人四处飘流,行踪无定);萍流(飘流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