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:~人买履(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,不顾客观实际的人)。
2.姓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 同本义 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 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 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 同本义 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 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 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一年的第一季:~季(农历正月至三月)。~节。~色。~晖(春天的阳光,喻父母的恩情)。~山(春天的山,山色如黛,喻妇女的眉毛)。~秋(a.春季和秋季;b.指年月;c.指人的年岁,如“~~正富”;d.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,鲁国的《春秋》。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;e.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)。
2.两性相求的欲望:~心。怀~。
3.生机:大地回~。
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植物的芽:~蘖。
2.发芽,开始发生:~生。~发。~芽。~动。故态复~。
3.古同“氓1”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艸,明声。本义:草木的芽) 同本义 萌,草芽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句者毕出,萌者尽达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句,屈生者;芒而直曰萌。”乃舍萌于四方。——《周礼·春官·占梦》是其日夜之所息,雨露之所润,非无萌蘖之生焉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目注勾萌,以望其拆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葛巾》 又如:萌甲(嫩芽,花木的芽苞) 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;开端 圣人见微而知萌。——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 又如:萌兆(预兆);萌象(事物的萌芽和征象);萌孽(祸端;邪恶) 通“民”、“氓”。人民 奸巧边萌。——《史记·三王世家》轨谓高田之萌曰。——《管子·山国轨》 又如:萌人(乡民);萌俗(民俗);萌庶(萌隶。百姓);萌黎(人民,平民);萌隶(平民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艸,明声。本义:草木的芽) 同本义 萌,草芽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句者毕出,萌者尽达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句,屈生者;芒而直曰萌。”乃舍萌于四方。——《周礼·春官·占梦》是其日夜之所息,雨露之所润,非无萌蘖之生焉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目注勾萌,以望其拆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葛巾》 又如:萌甲(嫩芽,花木的芽苞) 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;开端 圣人见微而知萌。——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 又如:萌兆(预兆);萌象(事物的萌芽和征象);萌孽(祸端;邪恶) 通“民”、“氓”。人民 奸巧边萌。——《史记·三王世家》轨谓高田之萌曰。——《管子·山国轨》 又如:萌人(乡民);萌俗(民俗);萌庶(萌隶。百姓);萌黎(人民,平民);萌隶(平民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