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[ liù ]
“六”字的大写。
[ lù ]
①陆地,高出水面的土地:登~丨~路丨~军。②姓。[陆离]形
1. 陆 2. 陆 陆 [数] 数目字“六”的大写 另见 lù陆 〈名〉 (会意。从阜( fù)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,从坴( lù),土块很大。“坴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:陆地,高而平的地方) 同本义 陆,高平地。——《说文》鸿渐于陆。——《易·渐卦》陵阜陆墐。——《国语·齐语》陵衍平陆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三水陆草木。——宋· 周敦颐《爱莲说》水陆俱下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又水陆并进。 又如:大陆(广大的陆地);水陆(水面和陆地上);陆毛(陆地之所产。指兽类);陆田(旱田。对水田而言);陆径(即陆路);陆船(即旱船。船形的花车) 路;道 复陆重阁,转石成雷。——张衡《西京赋》 陆路 运盐之法,凡行百里,陆运斤四钱,船运近一钱。——沈括《梦溪笔谈·官政一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陆 2. 陆 陆 [数] 数目字“六”的大写 另见 lù陆 〈名〉 (会意。从阜( fù)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,从坴( lù),土块很大。“坴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:陆地,高而平的地方) 同本义 陆,高平地。——《说文》鸿渐于陆。——《易·渐卦》陵阜陆墐。——《国语·齐语》陵衍平陆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三水陆草木。——宋· 周敦颐《爱莲说》水陆俱下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又水陆并进。 又如:大陆(广大的陆地);水陆(水面和陆地上);陆毛(陆地之所产。指兽类);陆田(旱田。对水田而言);陆径(即陆路);陆船(即旱船。船形的花车) 路;道 复陆重阁,转石成雷。——张衡《西京赋》 陆路 运盐之法,凡行百里,陆运斤四钱,船运近一钱。——沈括《梦溪笔谈·官政一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屋檐,泛指房屋:~下(屋檐之下,喻在他人庇护之下)。屋~。庙~。~宙(a.屋檐和栋梁;b.空间与时间;c.天地)。
2.国土,疆土:故~。
3.整个空间世界:~内(指天下)。玉~。~航。
4.风度,仪表:眉~(指人的样子,仪表)。器~轩昂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宀( mián),于声。“宀”表示房屋。本义:屋檐) 同本义 宇,屋边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宇,屋檐也。——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说文》上栋下宇。——《易·系辞》八月在宇。——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。释文:“屋四垂为宇。”置于宇西阶上。——《仪礼·士丧礼》五帝庙同宇。——《汉书·郊祀志》而燕雀佼之,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。——《淮南子·览冥》权起更衣, 肃追于宇下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又如:宇堂(屋檐下的正房前);宇达(屋檐和窗户);宇溜(屋檐) 房屋 聿来胥宇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緜》高堂邃宇。——《楚辞·招魂》惟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——苏轼《水调歌头》 又如:屋宇(房屋);宇庭(屋室和庭院);宇室(房舍。借指家庭) 空间。上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宀( mián),于声。“宀”表示房屋。本义:屋檐) 同本义 宇,屋边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宇,屋檐也。——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说文》上栋下宇。——《易·系辞》八月在宇。——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。释文:“屋四垂为宇。”置于宇西阶上。——《仪礼·士丧礼》五帝庙同宇。——《汉书·郊祀志》而燕雀佼之,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。——《淮南子·览冥》权起更衣, 肃追于宇下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又如:宇堂(屋檐下的正房前);宇达(屋檐和窗户);宇溜(屋檐) 房屋 聿来胥宇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緜》高堂邃宇。——《楚辞·招魂》惟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——苏轼《水调歌头》 又如:屋宇(房屋);宇庭(屋室和庭院);宇室(房舍。借指家庭) 空间。上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平常的,不出奇的:平~。~庸。~夫俗子。
2.指人世间(宗教或迷信的说法):~尘。~心。
3.所有的:~年满十八岁的公民,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。~是。
4.总共:全书~二十八卷。
5.大概,要略:大~。~例。发~(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)。
〈副〉 (象形。金文字形,象造器之模范形。①本义:铸造器物的模子。②引申义:凡是,表示概括) 凡是,一切 凡,皆也。——《广雅》凡,数之总名也。——《三苍》深察名号,凡者,独举其大事也。号凡而略,名目而详。——《春秋繁露》凡有辜罪。——《书·微子》。郑注:“犹皆也。”凡内女之有爵者。——《周礼·春官序》凡所应有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。——明· 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凡永嘉山水,游历殆遍。—— 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 又如:凡有(一切;所有);凡此(所有这些) 总共 计凡付终。——《管子·版法》凡如是十许字。——宋· 洪迈《容斋续笔》轩凡四遭火。——明· 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凡六百一十六言。——唐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副〉 (象形。金文字形,象造器之模范形。①本义:铸造器物的模子。②引申义:凡是,表示概括) 凡是,一切 凡,皆也。——《广雅》凡,数之总名也。——《三苍》深察名号,凡者,独举其大事也。号凡而略,名目而详。——《春秋繁露》凡有辜罪。——《书·微子》。郑注:“犹皆也。”凡内女之有爵者。——《周礼·春官序》凡所应有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。——明· 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凡永嘉山水,游历殆遍。—— 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 又如:凡有(一切;所有);凡此(所有这些) 总共 计凡付终。——《管子·版法》凡如是十许字。——宋· 洪迈《容斋续笔》轩凡四遭火。——明· 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凡六百一十六言。——唐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