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:~人买履(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,不顾客观实际的人)。
2.姓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 同本义 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 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 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 同本义 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 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 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文学体裁的一种,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,抒发情感:~歌。~话(a.评论诗人、诗歌、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、行事的著作;b.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)。~集。~剧。~篇。~人。~章。~史。吟~。
2.中国古书名,《诗经》的简称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言,寺声。本义:诗歌) 同本义 诗言志,歌永言。——《书·舜典》诗,志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诗所以合意,歌所以咏诗也。——《国语·鲁语》教六师,曰风,曰赋,曰比,曰典,曰雅,曰颂。——《周礼·大师》。毛诗序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临清流而赋诗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 又如:诗筒(装诗稿的竹筒);诗瓢(放诗稿的瓢勺);诗友(以诗词唱和的朋友);诗虎(作成诗句的灯谜);诗流(诗的流别系统);诗案(因诗获罪的案件);诗眼(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一个字);诗债(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);诗传(诗集);诗狱(因诗篇的内容为言官所检举而引发的文字狱) 指《诗经》。在古语中凡称“诗曰”、“诗云”都是指《诗经》 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言,寺声。本义:诗歌) 同本义 诗言志,歌永言。——《书·舜典》诗,志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诗所以合意,歌所以咏诗也。——《国语·鲁语》教六师,曰风,曰赋,曰比,曰典,曰雅,曰颂。——《周礼·大师》。毛诗序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临清流而赋诗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 又如:诗筒(装诗稿的竹筒);诗瓢(放诗稿的瓢勺);诗友(以诗词唱和的朋友);诗虎(作成诗句的灯谜);诗流(诗的流别系统);诗案(因诗获罪的案件);诗眼(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一个字);诗债(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);诗传(诗集);诗狱(因诗篇的内容为言官所检举而引发的文字狱) 指《诗经》。在古语中凡称“诗曰”、“诗云”都是指《诗经》 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山间的雾气:夕~。山~。晓~。~岫(雾气笼罩的山峰)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山,葻( lǎn)声。本义:山林中的雾气) 同本义 未夜青岚入,先秋白露团。——白居易《新栽竹》 又如:岚气(山中雾气);岚光(山间雾气经日光照射而发出的光彩);岚峰(雾气缭绕的山峰);岚雾(山中雾气);岚霭(山中的云雾。岚,山林中的雾气。霭,云气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山,葻( lǎn)声。本义:山林中的雾气) 同本义 未夜青岚入,先秋白露团。——白居易《新栽竹》 又如:岚气(山中雾气);岚光(山间雾气经日光照射而发出的光彩);岚峰(雾气缭绕的山峰);岚雾(山中雾气);岚霭(山中的云雾。岚,山林中的雾气。霭,云气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