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水向上腾涌;引申张口放言:“咸其辅颊舌,~口说也”。
2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山东省滕县一带。
3.姓。
〈动〉 (形声。从水,朕( zhèn)声。本义:水向上腾涌) 同本义 滕,水超涌也。——《说文》百川沸滕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滕,《诗》曰:“百川沸滕”。水上涌也。——《玉篇》 引申为张口说话 滕口说也。——《易·咸》范君独判于心,不畏滕口。—— 唐· 韦瓘《宣州南陵县大农陂记》 又如:滕口(张口放言)〈名〉 西周分封的侯国名 春秋滕侯, 文王子 叔绣之后。国在今 山东衮州府滕县。—— 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 在今山东省滕县一带 县名 。在山东省 姓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动〉 (形声。从水,朕( zhèn)声。本义:水向上腾涌) 同本义 滕,水超涌也。——《说文》百川沸滕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滕,《诗》曰:“百川沸滕”。水上涌也。——《玉篇》 引申为张口说话 滕口说也。——《易·咸》范君独判于心,不畏滕口。—— 唐· 韦瓘《宣州南陵县大农陂记》 又如:滕口(张口放言)〈名〉 西周分封的侯国名 春秋滕侯, 文王子 叔绣之后。国在今 山东衮州府滕县。—— 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 在今山东省滕县一带 县名 。在山东省 姓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带滕名字:滕佳
释义:[ dūn ]
1.厚道,笃厚:~朴。~厚。~实。
2.诚心诚意:~聘。~请。
3.督促:“使虞~匠”。~劝。~促。
4.姓。
1. 敦 2. 敦 敦 〈名〉 古代食器 。青铜制。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,各有三足或圈足,上下合成球形,盖可倒置。流行于战国时期有虞氏之两敦。——《礼记·明堂位》 另见 dūn敦 〈形〉 (形声。从“攴”,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。本义:投掷) 厚道。诚朴宽厚;厚重;笃实 说礼乐而敦诗书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乞言,从求善言,可以为政者,敦使受之。——《诗·行苇·序》郑笺尽力莫如敦笃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敦祗恭厚。——《韩非子·难言》乐者敦和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乃夫敦乐而无忧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敦外亲。——《汉书·鲍宣传》 又如:敦雅(敦厚文雅);敦固(敦厚巩固);敦笃(敦厚笃实);敦勉(敦厚勤勉);敦至(笃实周全);敦善(敦良,敦厚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敦 2. 敦 敦 〈名〉 古代食器 。青铜制。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,各有三足或圈足,上下合成球形,盖可倒置。流行于战国时期有虞氏之两敦。——《礼记·明堂位》 另见 dūn敦 〈形〉 (形声。从“攴”,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。本义:投掷) 厚道。诚朴宽厚;厚重;笃实 说礼乐而敦诗书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乞言,从求善言,可以为政者,敦使受之。——《诗·行苇·序》郑笺尽力莫如敦笃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敦祗恭厚。——《韩非子·难言》乐者敦和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乃夫敦乐而无忧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敦外亲。——《汉书·鲍宣传》 又如:敦雅(敦厚文雅);敦固(敦厚巩固);敦笃(敦厚笃实);敦勉(敦厚勤勉);敦至(笃实周全);敦善(敦良,敦厚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越过,高出:~越。高~。~出。~额。~龄。~等。~载。~重。~支。
2.跳上,跨过:“挟泰山以~北海”。
3.在一定范围以外:~自然。~音速。~导现象。
4.遥远:~遥。~忽。
5.怅惘的样子:“武侯~然不对”。
〈动〉 (形声。从走,召声。本义:跃上;跳过,跃过) 同本义 超,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超乘者五百乘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悔过》。注:“巨踊上车也。”超回志度。——《楚辞·九章·抽思》超五岭兮嵯峨。——《楚辞·九思·伤时》方投石超距。——《史记·白起王翦传》挟泰山以超 北海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又如:超乘(跃登战车);超足(腾跃);超步(跨登;迈步);超次(超越等级升迁) 提拔;擢升 故莫敢超等逾官。——《管子·法禁》 又如:超拜(越级升授官职);超阶(指超级擢升的官职) 超过;胜过 超五帝侔三王者,必此法也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 又如:每亩超千斤;超俗(超越凡俗;出众)〈形〉 超脱,超凡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。——《老子》。注:“超然远避而不处也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动〉 (形声。从走,召声。本义:跃上;跳过,跃过) 同本义 超,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超乘者五百乘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悔过》。注:“巨踊上车也。”超回志度。——《楚辞·九章·抽思》超五岭兮嵯峨。——《楚辞·九思·伤时》方投石超距。——《史记·白起王翦传》挟泰山以超 北海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又如:超乘(跃登战车);超足(腾跃);超步(跨登;迈步);超次(超越等级升迁) 提拔;擢升 故莫敢超等逾官。——《管子·法禁》 又如:超拜(越级升授官职);超阶(指超级擢升的官职) 超过;胜过 超五帝侔三王者,必此法也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 又如:每亩超千斤;超俗(超越凡俗;出众)〈形〉 超脱,超凡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。——《老子》。注:“超然远避而不处也。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