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纠正;~正。~谬。
2.救:~救。~复。~时济世。
3.辅助,帮助:~助。~扶。~我不逮(帮助我所做不到的)。
4.粗略计算,估计,预料:~算。~计。
5.古同“筐”。
6.姓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匚( fāng),表示与筐器有关,王声。本义:盛东西的方形竹器) “筐”的古字。容器名 匡,饭器,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既齐既稷,既匡既勑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蚕则绩而蟹有匡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 “框”的古字。边框;围子;框框 行人夜宿墙匡月。——韦庄《秦妇吟》 又如:匡子(框子) “眶”的古字。眼眶 刺匡上陷骨中脉,为漏为盲。——《素问》 春秋时齐国简册名 《管子》有《大匡》、《中匡》、《小匡》三篇 螃蟹的背壳 海岛有蟹,其匡宛具一人面。——《拜经楼诗话》 古地名 春秋时卫地,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春秋时郑地。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山名,即江西省的庐山 〈动〉 纠正,匡正 善则赏之,过则匡之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一匡天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匚( fāng),表示与筐器有关,王声。本义:盛东西的方形竹器) “筐”的古字。容器名 匡,饭器,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既齐既稷,既匡既勑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蚕则绩而蟹有匡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 “框”的古字。边框;围子;框框 行人夜宿墙匡月。——韦庄《秦妇吟》 又如:匡子(框子) “眶”的古字。眼眶 刺匡上陷骨中脉,为漏为盲。——《素问》 春秋时齐国简册名 《管子》有《大匡》、《中匡》、《小匡》三篇 螃蟹的背壳 海岛有蟹,其匡宛具一人面。——《拜经楼诗话》 古地名 春秋时卫地,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春秋时郑地。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山名,即江西省的庐山 〈动〉 纠正,匡正 善则赏之,过则匡之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一匡天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说话,引文:人~亦~。子曰诗~。~~(如此,这样;引用文句或谈话时,表示结束或有所省略)。
2.文言助词,句首句中句末都用:~谁之思?岁~暮矣,着记时也~。
3.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,成团地在空中飘浮:行~流水。~蒸霞蔚。
4.指中国“云南省”:~腿(云南省出产的火腿)。
〈名〉 (象形。《说文》:古文字形。象云回转形。“雲”为会意字,从雨,从云。本义:云彩。这个意义后作“雲”) 同本义 大气中的水蒸气,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,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,叫做云雲,山川气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地气上为云。—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有其状若悬於而赤,其名曰云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云集响应。——汉· 贾谊《过秦论》云归而岩穴瞑。——宋·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 又如:云瞑(古乐器名);云根(山石。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,故称);云ń(传说中的云车);云狐(用脑门和股两处的狐皮拼成云形花纹的皮衣料);云轮(云车的轮子);云板(佛教道场上用的一种敲击乐器);云彻(像扫除残云那样干净彻底);云护(画在人物周围环护的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象形。《说文》:古文字形。象云回转形。“雲”为会意字,从雨,从云。本义:云彩。这个意义后作“雲”) 同本义 大气中的水蒸气,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,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,叫做云雲,山川气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地气上为云。—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有其状若悬於而赤,其名曰云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云集响应。——汉· 贾谊《过秦论》云归而岩穴瞑。——宋·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 又如:云瞑(古乐器名);云根(山石。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,故称);云ń(传说中的云车);云狐(用脑门和股两处的狐皮拼成云形花纹的皮衣料);云轮(云车的轮子);云板(佛教道场上用的一种敲击乐器);云彻(像扫除残云那样干净彻底);云护(画在人物周围环护的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治理国家事务:~治。~府。~党。~权。~纲。~策。~令。~绩。~见。~客(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)。~局。~变。参~。议~。
2.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:财~。邮~。民~。
3.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:家~。
4.姓。
1. 政 2. 政 政 〈动〉 (会意兼形声。从攴从正,正亦声。攴( pū)敲击。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。“正”是光明正大。本义:匡正) 同本义 政,正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政者,有所改更匡正。——《论语·有政》马注必从上之政下。——《墨子·天志上》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。——清· 秋瑾《致琴文书》 又如:正己 主持政事 盖善政者,视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,威德更兴,文武迭用。——《后汉书》 又如:政本(为政的根本);政主(执政者);政官(掌管军政的官员);政术(施政的方法);政要(施政要领);政理(为政之道);政路(为政的途径)〈名〉 政治;政事 其政不获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。释文:“政,政教也。”使帅其属而掌邦政。——《周礼·夏官》荆国之为政。——《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政 2. 政 政 〈动〉 (会意兼形声。从攴从正,正亦声。攴( pū)敲击。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。“正”是光明正大。本义:匡正) 同本义 政,正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政者,有所改更匡正。——《论语·有政》马注必从上之政下。——《墨子·天志上》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。——清· 秋瑾《致琴文书》 又如:正己 主持政事 盖善政者,视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,威德更兴,文武迭用。——《后汉书》 又如:政本(为政的根本);政主(执政者);政官(掌管军政的官员);政术(施政的方法);政要(施政要领);政理(为政之道);政路(为政的途径)〈名〉 政治;政事 其政不获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。释文:“政,政教也。”使帅其属而掌邦政。——《周礼·夏官》荆国之为政。——《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