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,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:~钩(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,后泛指锋利的刀剑)。~越同舟(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)。
2.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:~下阿蒙(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)。
3.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:~语。~牛喘月(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)。
1. 吴 2. 吴 吴 〈名〉吴国 。公元222—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。如:吴越(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。借指仇人);吴歈(吴地的歌声);吴牛见月(吴地的牛怕热,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,喘息起来);吴越气脉(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);吴头楚尾(指吴楚之间的地区)吴 〈动〉(会意。从口,从矢。矢( zè),象头的动作。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。本义:大声说话,喧哗) 同本义 不吴不敖,胡考之休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丝衣》。传:“吴,哗也。”〈形〉〈方〉∶大 。如:吴魁(大而平的盾);吴榜(大棹,划船工具。亦指船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吴 2. 吴 吴 〈名〉吴国 。公元222—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。如:吴越(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。借指仇人);吴歈(吴地的歌声);吴牛见月(吴地的牛怕热,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,喘息起来);吴越气脉(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);吴头楚尾(指吴楚之间的地区)吴 〈动〉(会意。从口,从矢。矢( zè),象头的动作。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。本义:大声说话,喧哗) 同本义 不吴不敖,胡考之休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丝衣》。传:“吴,哗也。”〈形〉〈方〉∶大 。如:吴魁(大而平的盾);吴榜(大棹,划船工具。亦指船)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有胆量,敢做:~敢。~毅。~气。~士。英~。奋~。
2.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:兵~。劲~。募~。
3.姓。
〈形〉 (本作勈,或作恿。形声。从力,甬( yǒng)声。从力,与力气有关。本义:果敢,胆大) 同本义 勇,气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无拳无勇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巧言》尔勇伊何。勇志之所以敢也。——《墨子经上》勇,文之帅也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知死不辟,勇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勇于就死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若素名勇。——明· 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兴甚勇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勇而多艺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 又如:忠勇(忠诚而勇敢);英勇(勇敢出众);勇悍(勇敢强悍);勇烈(勇敢猛烈);勇夫(勇敢的人);勇功(勇敢作战立下的功劳);勇沉(勇敢沉着);勇果(勇敢果断) 勇猛;凶猛 勇悍果敢,取众率兵,此下德也。——《庄子》勇,天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形〉 (本作勈,或作恿。形声。从力,甬( yǒng)声。从力,与力气有关。本义:果敢,胆大) 同本义 勇,气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无拳无勇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巧言》尔勇伊何。勇志之所以敢也。——《墨子经上》勇,文之帅也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知死不辟,勇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勇于就死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若素名勇。——明· 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兴甚勇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勇而多艺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 又如:忠勇(忠诚而勇敢);英勇(勇敢出众);勇悍(勇敢强悍);勇烈(勇敢猛烈);勇夫(勇敢的人);勇功(勇敢作战立下的功劳);勇沉(勇敢沉着);勇果(勇敢果断) 勇猛;凶猛 勇悍果敢,取众率兵,此下德也。——《庄子》勇,天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明亮。
2.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,与“阴”相对:一阴一~谓之道。阴~二气。图形:⚊(U+268A)。
3.指“太阳”:~光。~面。~历。向~。夕~。
4.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(多用于地名):衡~(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)。洛~(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)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阜,昜( yáng)声。从阜,与山有关。本义:山南水北) 同本义 阳,高明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山南为阳,水北为阳。——《谷梁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山东曰朝阳,山西曰夕阳。——《尔雅》利刊阳木而火之。——《周礼·柞氏》。注:“生于山南为阳木。”河阳之北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华山之阳。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阳谷皆入汶。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泰山之阳, 汶水西流。 又如:衡阳(在衡山之南),洛阳(在洛河之北);阳陆(山之南);阳濒(水之北岸);阳林(生在山南的林木);阳木(山南之木);阳柯(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);阳崖(向南的山崖);阳坡(向阳的山坡) 太阳湛湛露斯,匪阳不晞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湛露》阳春布德泽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长歌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阜,昜( yáng)声。从阜,与山有关。本义:山南水北) 同本义 阳,高明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山南为阳,水北为阳。——《谷梁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山东曰朝阳,山西曰夕阳。——《尔雅》利刊阳木而火之。——《周礼·柞氏》。注:“生于山南为阳木。”河阳之北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华山之阳。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阳谷皆入汶。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泰山之阳, 汶水西流。 又如:衡阳(在衡山之南),洛阳(在洛河之北);阳陆(山之南);阳濒(水之北岸);阳林(生在山南的林木);阳木(山南之木);阳柯(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);阳崖(向南的山崖);阳坡(向阳的山坡) 太阳湛湛露斯,匪阳不晞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湛露》阳春布德泽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长歌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