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1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:~人买履(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,不顾客观实际的人)。
2.姓。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 同本义 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 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 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 同本义 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 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 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有土地、人民、主权的政体(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):~家。~土。~体(a.国家的性质;b.国家的体面)。~号。~度(指国家)。~策。~情。~法。~力。~防。~威。~宝(a.国家的宝物;b.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)。~格。~魂。~是(国家大计,如“共商~~”)。
2.特指中国的:~产。~货。~粹。~乐(yuèㄩㄝˋ)。~药。
3.姓。
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太阳、火、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,使人感到明亮,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:阳~。月~。火~。~华(明亮的光辉)。
2.荣誉:~临(敬辞,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)。~顾。~复。
3.使显赫:~大。~宗耀祖。
4.景物:春~明媚。
5.光滑:~滑。~洁。~泽
〈名〉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“从火,在人上”。本义:光芒,光亮) 同本义 光,明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光,晃也,晃晃然也。亦言广也,所照广远也。——《释名·释天》与日月兮齐光。——《楚辞·九歌·云中君》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。——《淮南子·俶真》日月淑清而扬光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国之光。——《易·观》夜未央,庭燎之光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庭燎》推此志也,虽与日月争光可也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。——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光明之耀也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容光必照焉。——《孟子》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有红光一缕起土桥,直射城西。——清· 邵长蘅《阎典史传》 又如:阳光;灯光;反光(反射的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名〉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“从火,在人上”。本义:光芒,光亮) 同本义 光,明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光,晃也,晃晃然也。亦言广也,所照广远也。——《释名·释天》与日月兮齐光。——《楚辞·九歌·云中君》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。——《淮南子·俶真》日月淑清而扬光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国之光。——《易·观》夜未央,庭燎之光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庭燎》推此志也,虽与日月争光可也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。——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光明之耀也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容光必照焉。——《孟子》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有红光一缕起土桥,直射城西。——清· 邵长蘅《阎典史传》 又如:阳光;灯光;反光(反射的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