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[ zhū ]
1.红色:~红。~批。~笔。~文(印章上的阳文)。~门(红漆大门,旧时指豪富人家)。
2.矿物名:~砂(无机化合物,中医用于镇静剂。亦称“辰砂”、“丹砂”)。~墨。
3.姓。
1. 朱 朱 〈名〉 (指事。小篆字形,从木,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。 本义:赤心木) 同本义 朱,赤心木,松柏属。——《说文》 指朱色的物品 …朱(此指朱色缯帛)四百裹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 姓朱孝纯子颍。(朱孝纯,字子颍,山东历城人,乾隆进士,当时任泰安知府,善诗画。)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〈形〉 朱色,大红色 。古代称为正色 网户朱缀。——《楚辞·招魂》紫衣而朱冠。——《庄子·达生》朱衣冠,执朱弓,挟朱矢。——《墨子·明鬼下》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——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禹作为祭器,墨染其外,而朱画其内。——《韩非子·十过》朱鳞火鬣。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朱缨宝饰之帽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 又如: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1. 朱 朱 〈名〉 (指事。小篆字形,从木,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。 本义:赤心木) 同本义 朱,赤心木,松柏属。——《说文》 指朱色的物品 …朱(此指朱色缯帛)四百裹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 姓朱孝纯子颍。(朱孝纯,字子颍,山东历城人,乾隆进士,当时任泰安知府,善诗画。)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〈形〉 朱色,大红色 。古代称为正色 网户朱缀。——《楚辞·招魂》紫衣而朱冠。——《庄子·达生》朱衣冠,执朱弓,挟朱矢。——《墨子·明鬼下》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——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禹作为祭器,墨染其外,而朱画其内。——《韩非子·十过》朱鳞火鬣。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朱缨宝饰之帽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 又如: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秀丽,美好:~丽。~秀。~~(秀美的样子)。~媚。婵~。
〈形〉 (形声。从女,肙( yuān)声。本义:美好,多指姿态美) 同本义 娟然如拭。——明· 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 又如:娟好(秀丽);娟丽(秀丽);娟洁(秀丽,清雅);娟魄(月亮的别名);娟妩(清秀妩媚) 同“娟娟”。姿态柔美的 美人娟娟隔秋水,濯足洞庭望八荒。—— 唐· 杜甫《寄韩谏议注》遇一二八女郎,姿致娟娟,顾之微笑,似将有言。——《聊斋志异》 同“娟娟”。长曲的样子 始出西南楼,纤纤如玉钩。未映东北墀,娟娟似娥眉。——鲍照诗 同“娟娟”。明媚貌 月光娟娟,照见众齿。——鲁迅《集外集拾遗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形〉 (形声。从女,肙( yuān)声。本义:美好,多指姿态美) 同本义 娟然如拭。——明· 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 又如:娟好(秀丽);娟丽(秀丽);娟洁(秀丽,清雅);娟魄(月亮的别名);娟妩(清秀妩媚) 同“娟娟”。姿态柔美的 美人娟娟隔秋水,濯足洞庭望八荒。—— 唐· 杜甫《寄韩谏议注》遇一二八女郎,姿致娟娟,顾之微笑,似将有言。——《聊斋志异》 同“娟娟”。长曲的样子 始出西南楼,纤纤如玉钩。未映东北墀,娟娟似娥眉。——鲍照诗 同“娟娟”。明媚貌 月光娟娟,照见众齿。——鲁迅《集外集拾遗》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释义:1.不倾斜,无凹凸,像静止的水面一样:~地。~面。~原。
2.均等:~分。~行(xíng)。抱打不~。公~合理。
3.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,不相上下:~列。~局。~辈。
4.安定、安静:~安。~服。
5.治理,镇压:~定。
〈形〉 (指事。小篆字形, 从于, 从八。“于”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, “八”是分的意思, 气越过而能分散,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。本义: 语气平和舒顺) 同本义 平,语平舒也。——《说文》终和且平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伐木》神气乃平。——《素问·调经论》 又如:平典(和平典雅);平度(平和的法度);平气(平和之气);平远(谓性情平和,胸襟远大);平愉(平和愉悦);平睦(犹平和) 平坦,没有高低凹凸 土治曰平,水治曰清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传平,正也。——《广韵》地爱其平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将以教民平好恶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则以一平板按其面。——宋·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
〈形〉 (指事。小篆字形, 从于, 从八。“于”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, “八”是分的意思, 气越过而能分散,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。本义: 语气平和舒顺) 同本义 平,语平舒也。——《说文》终和且平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伐木》神气乃平。——《素问·调经论》 又如:平典(和平典雅);平度(平和的法度);平气(平和之气);平远(谓性情平和,胸襟远大);平愉(平和愉悦);平睦(犹平和) 平坦,没有高低凹凸 土治曰平,水治曰清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传平,正也。——《广韵》地爱其平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将以教民平好恶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则以一平板按其面。——宋· ...查看更详细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