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或释义:1.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,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,语气已经完的叫句,没有完的叫读,由读者用圈(句号)和点(逗号)来标记
2.连称句读时,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,读是句中语意未完,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详细解释:
2.连称句读时,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,读是句中语意未完,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详细解释:
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。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,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。书面上用圈(“。”)、点(“、”)来标志。
汉 何休 《<春秋公羊传解诂>序》:“援引他经,失其句读。” 唐 韩愈 《师说》:“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仙人岛》:“我言君不通,今益验矣。句读尚不知邪?” 鲁迅 《花边文学·点句的难》:“常买旧书的人,有时会遇到一部书,开首加过句读,夹些破句,中途却停了笔:他点不下去了。”
释义:[ jù ]
1.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:~子。~法。
2.〔~读(dòu)〕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“句”或“读”。
3.量词,用于语言:三~话不离本行(háng)。
[ gōu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