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或释义:1.承上文转折,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
2.确实;的确 详细解释:
2.确实;的确 详细解释:
实际情况;实际上,事实上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 夏后氏 五十而贡, 殷 人七十而助, 周 人百亩而彻,其实皆什一也。”《北史·萧大圜传》:“及 于谨 军至, 元帝 乃令 大封 充使请和, 大圜 副焉,其实质也。” 鲁迅 《朝花夕拾·<狗、猫、鼠>》:“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,倒是牠缘着 长妈妈 的腿要爬上去,被她一脚踏死了。”
实在,确实。
宋 孔平仲 《续世说·直谏》:“帝召学士 马裔孙 谓曰:‘ 在德 语太凶,其实难容。’” 元 杨梓 《豫让吞炭》第三折:“折末斩便斩敲便敲剐便剐,我其实不怕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四回:“他其实不在家,我又不是先知了风声,把他藏起,和你讲价钱。” 洪深 《赵阎王》第二幕:“一根一根竖挺着的老树,一堆一堆蹲踞着的磔石,其实凶恶。”
释义:[ qí ]
1.第三人物代词,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他们(她们)”、“它(它们)”;“他(她)的”、“他们(她们)的”、“它(们)的”:各得~所。莫名~妙。三缄~口。独行~是。自食~果。
2.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个”、“那些”:~他。~余。~次。文如~人。名副~实。言过~实。
3.那里面的:~中。只知~一,不知~二。
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