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或释义:1.变缓和;变松弛
2.变平静www.80Ming.com 详细解释:
2.变平静www.80Ming.com 详细解释:
松弛不严。
明 方孝孺 《送祝彦芳致仕还家序》:“天子新有天下,惩前代弛缓不振之弊。”
放松,缓和。
鲁迅 《准风月谈·帮闲法发隐》:“人们的热情原不是永不弛缓的。” 张天翼 《报复》:“他把他自剖成两个人,来安慰自己,来弛缓自己紧张了的神经。”
释义:1.放松,松懈,解除:松~。废~。~惰(懈怠)。~缓(局势、气氛等变和缓)。~张(“张”,拉紧弓弦;“弛”,放松弓弦,喻兴废、宽严、劳逸等)。
2.延缓:~期。
释义:1.慢,与“急”相对:~步。~行(xíng)。~慢。迟~。
2.延迟:~刑。~办。~役。~征。刻不容~。
3.放松,松弛:~和。~冲。~解(jiě)。和~。
4.苏醒,恢复:~气。~醒。
释义:[ sūn ]
1.儿子的儿子:~子。~女。
2.跟孙子同辈的亲属:外~。侄~(侄儿的子女)。
3.孙子以后的各代:曾(zēng)~(孙子的子女)。玄~(曾孙的子女)。子~(儿子和孙子,泛指后代)。王~(贵族的子孙后代)。
4.植物再生成孳生的:~竹(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)。
释义:[ sī ]
1.想,考虑,动脑筋:~想(a.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;b.想法,念头;c.思量)。~忖。~索。~维。沉~。寻~。见异~迁。
2.想念,挂念:~念。~恋。相~。
3.想法:~绪。~致(新颖独到的构思、意趣)。构~。
4.姓。
[ sāi ]
〔于~〕多胡须的样子,如“自捋颔下,则~~者如故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