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或释义:亦作“鴃舌”。伯劳弄舌啼聒。比喻语言难懂。www.80Ming.com
详细解释:
亦作“鴃舌”。伯劳弄舌啼聒。比喻语言难懂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今也南蛮鴃舌之人,非先王之道。” 赵岐 注:“鴃,博劳鸟也。”《新唐书·柳宗元传》:“ 楚 越 间声音特异,鴂舌啅譟,今听之恬然不怪,已与为类矣。” 清 顾炎武 《日知录·方音》:“五方之语,虽各不同,然使友天下之士,而操一乡之音,亦君子之所不取也。故 仲由 之喭,夫子病之;鴂舌之人, 孟子 所斥。” 廖仲恺 《贺新郎·题大兄忏盦主人粤讴解心稿本》词:“曲终奚必 周郎 顾,且仿来,蛮音鴃舌,痴儿騃女。”
释义:1.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、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:~头。~耕(a.指读书勤奋;b.旧时学者授徒,依口说谋生,好像农夫耕田得粟)。唇枪~剑。
2.语言辩论的代称:~战(激烈议论)。
3.像舌头的东西:帽~。火~。
4.铃或释中的锤。
5.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。
带舌名字:
释义:1.落叶小乔木,果实称“李子”,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,可食:~代桃僵(原用“桃”“李”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,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)。投桃报~。~下不正冠(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)。桃~不言,下自成蹊(喻为人只要忠诚、正直一定会感动别人)。
2.姓。
3.古同“理”,古代法官的代称。
释义:1.大:~水。~大。~福。~荒。~亮。
2.大水:山~。蓄~。分~。
3.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