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或释义:物品燃烧后的剩余物www.80Ming.com
详细解释:
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。
三国 魏 曹冏 《六代论》:“宗庙焚为灰烬,宫室变为蓁数。” 晋 干宝 《搜神记》卷一:“ 封子 积火自烧,而随烟气上下,视其灰烬,犹有其骨。” 唐 柳宗元 《兴州江运记》:“由是转巨石,仆大水,焚以炎火,沃以食醯,摧其坚刚,化为灰烬。” 郭沫若 《中国史稿》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:“在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火烧过的灰烬、石块和兽骨。”
谓烧成灰。
北魏 杨衒之 《<洛阳伽蓝记>序》:“城郭崩毁,宫室倾覆,寺观灰烬,庙塔丘墟。” 唐 杜甫 《火》诗:“青林一灰烬,云气无处所。” 宋 苏轼 《次韵滕大夫沉香石》:“早知百和俱灰烬,未信人言弱胜强。”
释义:1.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,经烧制后形成的产品:纸~。~烬。洋~。~飞烟灭。
2.尘土:~尘。
3.特指“石灰”:~墙。~膏。
4.黑白之间的颜色:~色。~质(脑和脊髓的灰色部分)。~沉沉。
5.志气消沉:心~意懒。
带灰名字:小灰
释义:1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:~人买履(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,不顾客观实际的人)。
2.姓。
释义:1.亮,与“暗”相对:~亮。~媚。~净。~鉴(a.明镜;b.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;c.明察)。~灭。~眸。~艳。~星。~珠暗投(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,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)。
2.清楚:~白。~显。~晰。~了。~确。~朗。
3.懂得,了解:~哲保身。不~事理。深~大义。
4.公开,不隐蔽:~说。~讲。~处。
5.能够看清事物:~察秋毫。耳聪目~。眼~手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