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或释义:又名齿龈,指牙床周围组织,分上龈、下龈www.80Ming.com
详细解释:
覆盖于牙槽突边缘区及牙颈的口腔软组织。
宋 苏轼 《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》诗:“青斑照匕箸,脆响鸣牙齦。” 明 郎瑛 《七修类稿·奇谑三·种牙》:“復洗牙齦。”泛指口齿。 清 唐孙华 《狎客》诗:“叫譟沸螻蚓,毁誉随牙齦。”
释义:1.齿(古代把大齿称为“牙”,现在“牙”是齿的通称,亦称“牙齿”):~垢。~龈。~碜。~祭。
2.像牙齿形状的东西:抽屉~子。
3.特指象牙:~雕。
4.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:~商。~行。
5.姓。
带牙名字:
释义:[ yín ]
1.〔齿~〕包住齿颈的黏膜组织,粉红色,内有血管和神经。亦称“牙龈”;通称“牙床”;有的地区称“牙花子。”
2.(齦)
[ kěn ]
同“啃”。
带龈名字:
释义:1.中国古代国名(a.战国时代的“赵”;b.西晋结束,匈奴族、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“赵国”,史称“前赵”、“后赵”):~客(战国时燕赵多侠士,遂以“赵客”为侠士通称)。燕(yàn)~(燕赵之地,泛指北方)。
2.姓。
释义:[ yàn ]
1.鸟类的一科,候鸟,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,捕食昆虫,对农作物有益:~尔(形容新婚夫妇亲睦和美的样子)。~好(常用以指男女相爱)。~侣。~雀处(chǔ)堂(喻居安而不知远虑,临祸却不能自知)。
2.轻慢:“~朋逆其师”。
3.古同“宴”,安闲,安乐。
4.古同“宴”,宴饮。
[ yān ]
1.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:~赵。~山。~京。
2.姓。